找到相关内容395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任继愈《中国佛教史》(2)

    王问经》(《那先比丘经》)和《清净道论》(觉音著,约5世纪成书)。随着南传佛教先后传进缅甸、泰国、高棉、老挝等国家,这些地方也都有了用本民族语言音译的巴利文经典。我国云南傣族等也有傣文拼写的巴利文藏经...上座部,而由化地部和法藏部传播下来的《舍利弗阿毗昙》,南传上座部的《解脱道论》,属正量部的《三弥底部论》,属贤胄部的《三法度论》等,也都在4、5世纪译出。  巴利文和汉文的这些经典,保存了早期佛教的基本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2847041.html
  • 任继愈《中国佛教史》(13)

    维也纳学派,带动了许多德国学者,或从巴利文,或从梵文,间或也有从汉文和藏文中研究佛教经典和历史的。除巴利文《阿含》之外,《清净道论》、《弥兰陀问经》等,也被译成了德文。作为存在主义奠基者之一的雅斯贝尔斯...世纪的时间,于1950年出版了由沃仑、克拉克等教授合作译成的上座部佛典《清净道论》,1955年又发表了驻日大使、哈佛燕京研究院院长赖肖尔译出的日借圆仁的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。耶鲁大学埃杰顿教授在研究佛教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3347052.html
  • 汉魏两晋时期中国佛教对禅修次第的认识

    静虑以上诸地心极细微故,息不转。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6,大27,123上-中)于诸禅之中,前三禅起(出入息),于第四禅不起(出入息),故彼等为(前三)“禅的最后”。(《清净道论·说安般念的功德》,叶均...数一至十,十数不误,意定在之。小定三日,大定七日,既然无念,怕(通“泊”)然若死--谓之一禅。禅,弃也,弃十三亿秽念之意。已获数定,转念著随,蠲除其八,正有二意,意定在随,由在数矣;垢浊消灭,心稍清净─...

    宣 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0747146.html
  • 中国佛学院大事记(1956——2006)[1]

    佛学组,着手整理上座部佛教的圣典《清净道论》的中译本,并作为学员研究南传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。  8月17日 中国佛学院研究班和第三期学习班举行毕业典礼。两班毕业学员共107人。  1962年  7月...学术丛刊》一部100本,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》700本,《佛说大乘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》1000本,《佛教各宗大意》350本,《地藏经》1920本。  3月31日 台湾国际佛教促进会宏法探亲团成员70余人,...

    徐季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5547399.html
  • 大乘禅波罗蜜“止观法要”之抉择(1)

    的部份,可参阅拙著:〈《次第禅门》与《清净道论》禅学观点释疑〉,页三五~三七。(《弘誓双月刊》第61期,2003年2月)。相关于印顺导师的部份,则在《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》,第三章第一、二节中有较...依据“化仪四教”的原则而做定位(如上一节中说),在解说上是以世、出世间法为区分的标准。详细内容可参阅拙著:〈《次第禅门》与《清净道论》禅学观点释疑〉答问之一、二、五题等,《弘誓双月刊》第六十一期,桃园...

    释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747484.html
  • “心念处”之探讨──以《大智度论》为主(1)

    修习,但并无作进一步的说明,不过《Visuddhimagga(清净道论)》〈XXXII. BANadassana-isuddhi- iddeso〉此有提出一些看法,如下所引:  Dve bhAvanA...相当丰硕,不过对于“四念处”各别子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可就乏人问津了。不过,在这些研究成果中,日本学者田中教照《初期佛教の修行道论》2 可说是相当重要的一部著作,其内容是以部派初期的论书──《法蕴足论》、...

    释如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1447578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心

    道非道清净,6.行道智见清净,7.智见清净。巴利佛教最大之纲要书,五世纪佛音(Buddhaghosa)所作之《清净道论》(Visuddhi-magga)中,有详细说明七清净的修行道。七清净  可以为...所成。若以净意言说或行动,因此乐随及彼身,如影不离形。[2]   以及   心杂染故有情杂染,心清净故有情清净。[3]  即是此意。这种身心关系是从原始佛教乃至后世,共通于所有佛教的。   佛教说...

    水野弘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5748010.html
  • 鸠摩罗什所传“数息观”禅法之剖析

    为出息的定义 (大30, 430c9ff. SrBh  220.5ff. ),可谓是和A说一致的(注7)。  不过,在《清净道论》 (略称为Vism)的方面,认为A说  是经典中诸义疏 (...亲里觉 §3.1.5除国土觉 §3.1.6除不死觉  §3.2 随法 §3.3 止法 §3.4 观法  259页  §3.5 转观法 §3.6 清净法  §4 十六分  因此...

    释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0348455.html
  • 生死之谜(1)

    一着,金钱所不能买得脱,势力所不能敌得过故。  清定上师说: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尚且无常,何况凡夫?有何法可抵抗?只有修行成就法身不生不灭。  无 常 (译自清净道论第8章)  严格说来,一个生物的寿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2748824.html
  • 大菩提乘(二)

    的暗示也没有。  同时,整部《清净道论》即是注释《相应部?俱偈品》上述偈文的论著,但在其中却完全没有提及布施波罗蜜。而且导向涅盘的八圣道只有戒定慧之道,而无布施之道。因此,有些人误以为佛陀认为布施并非...很会欺骗人的。」《清净道论》里的「说梵住品」也说:「去除了瞋恨即是成就了慈爱,然而欲爱的生起即表示慈爱已被毁了。」  它的意思是:若有人能对他所生气的人散播慈爱,而令到怒意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慈爱,因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549273.html